游客发表
今年4月27日是沈其韩的百岁生日。
其他行业的工业产品对小卫星适不适用?某一新理论能否运用于迭代现有产品?在全部设想付诸实践之前,没人能知道答案。这群80后、90后火箭设计师,用新时代年轻人特有的信息融合眼光和知识迁移能力,突破老一套,再造了一套适应当前火箭研发新变化的协作模式。
但攀登者不停步,向着新的高峰进发。这个大块头可不简单,它是一枚直径大、运载能力强的固体火箭,几乎与当前世界上运载能力最强的织女星相当但正是这一个个小小的部分,撑起了这些大国重器。讲述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高级工程师蓝爱兰 蓝爱兰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的高级工程师,也是我们拜访的三位工程师中唯一的一名女性。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5/2 9:05:02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女工程师:最难的是上厕所|重器工匠 科学家探索世界,工程师创造世界。
子午二期在我国部署了3站6部中纬高频雷达,构成北方中纬监测分系统,对我国电离层扰动上游区域进行大尺度、不间断监测,为电离层科学问题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今年正月十六,我带领团队再次前往四子王旗,进行雷达电子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以丰抗8号为代表的高产、抗倒、兼抗三种病害的丰抗号系列品种,20世纪80年代在北部冬麦区大面积推广长达十余年,年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约占当时该区小麦面积的40%。先后主持育成华北187、北京8号、北京10号、丰抗2号、丰抗8号等为代表的四批共20多个高产抗病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近20年指导育成中麦175和中麦895等10个优质新品种,为解决20世纪60至80年代的小麦锈病、倒伏等问题发挥了带头作用,累计推广约4亿亩。在推动数量遗传和计算机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田间试验作业机械化等方面起到带头作用。他在育种技术和方法上提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做法,是国内较早倡导使用三交和复合杂交的少数育种家之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同事纷纷深切缅怀他:庄巧生先生的一生,是为我国农业科技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作者:马爱平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2/5/9 14:04:14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庄巧生院士逝世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5月9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8日16时3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有了它,天地的距离更近了。作者:郑莹莹 马帅莎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5/10 9:08:27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天舟四号冲上云霄 多项太空技能助中国空间站建造 中新网上海5月10日电 (郑莹莹 马帅莎)作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发航天器,天舟四号货运飞船10日凌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出发,跑出了中国空间站建造接力赛的第一棒。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电子所负责研制的高速通信处理器是货运飞船以太网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大家称为通信神器,它集千兆网络、光纤通信、高清图像及话音等多项技术于一体。有了这台神器,航天员们在太空家园的生活不再枯燥。
据介绍,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在给自身供电的同时,其电源分系统在整个空间站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天舟四号从地球远道而来,也是有备而至。太空大片的唯美瞬间、天宫课堂的直播、航天员出舱等等这些时刻,都离不开舱内外高清摄像机的实时拍摄。同时,天舟四号还装满了推进剂,对接成功后将变身加油站,为空间站的在轨运行提供燃料补充。
(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这一点,在智能并网供电功能上也不例外。
以太网通信是当前中国空间站天地通信、器间通信的主流通信方式,它极大便利了航天员的在轨工作环境。任务多多的天舟四号,技能也多多。
以太网通信技术最早正是在天舟系列货运飞船上进行首次验证的。交会对接摄像机安装在货运飞船交会对接面,可实时监测飞船和空间站的交会对接过程,把空间站从远至近,直至对接机构锁定的过程,完整细致地展现出来。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其中,太阳翼摄像机主要用于观察太阳翼帆板的展开和在轨运行情况。航天员可以与地球上的人们视频通话,也可以自己上网冲浪听音乐、看视频等等。另一方面,它将来也可通过空间站核心舱为神舟飞船供电。
装上太空互联网 天舟四号冲上云霄后,将与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三号的组合体牵手。比如,它装有太空互联网,可以供航天员们上网冲浪使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11所电源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黄峥介绍,天舟二号和天舟三号在轨运行期间,成功进行了货运飞船与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下的双向并网供电试验,组合体运行期间,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多次通过空间站核心舱向神舟飞船供电,解决了神舟飞船太阳帆板在大面积遮挡情况下供电能力受到影响的问题,这充分验证了中国空间站的智能用电模式。续上太空电源 天舟四号和它的孪生兄弟天舟三号天舟二号一样,有相似的基因。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快递小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将为中国空间站送去航天员们的在轨驻留物资、空间站备份设备、空间科学载荷等货物。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使用了两台舱外高清摄像机:太阳翼摄像机和交会对接摄像机。一方面,它可以实现与空间站核心舱的双向并网供电,关键时刻为核心舱提供近1千瓦的电。拍起太空大片 货运飞船是真正意义上首次舱内使用商用高清网络摄像机和舱外高清摄像机的中国航天飞行器。停靠期间,天舟四号还将按计划开展多项在轨试验
徐光辉称,研究团队对中国云贵地区三叠纪海相地层已持续进行十多年研究,长尾红河龙化石发现时曾和有关专家交流,当时被告之是一种乌蒙龙化石,他对此持怀疑态度,决定率领团队对长尾红河龙化石深入开展细致研究,以揭示化石潜在的分类学和生物地理演化意义。这项远古海生爬行动物化石重要发现及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发表,对学界研究探讨海生爬行动物演化及当时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最早发现并命名的海生爬行动物就属于肿肋龙类,由原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1957年在贵州省发现,中科院古脊椎所杨钟健院士1958年研究命名为胡氏贵州龙。(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她认为,长尾红河龙与中国此前发现的肿肋龙类乌蒙龙和黔西龙相似,但前者的牙齿外表面比较光滑、齿冠没有明显的膨大,与后两者显著不同,这可能反映了它们之间的食性差异。这些欧洲肿肋龙类共分为五属,都归入肿肋龙科。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论文共同作者、贵州大学博士生廖浚伶说,华南三叠系海相地层分布广泛,保存有数量多、门类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研究当时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食物网和营养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长尾红河龙长长的躯干和较纤细的前、后肢可以判断,红河龙在浅海环境中主要采用侧向波动前进,而它超长的尾部可以进一步提高侧向波动的效率。研究表明,长尾红河龙不仅是中国肿肋龙科迄今最早的确切化石证据,它也代表了世界上所知尾巴相对最长(由69块脊椎骨组成)、脊椎骨总数最多(121块)的肿肋龙类。
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徐光辉研究员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指出,这件长尾红河龙化石标本保存非常完整,经过专业修理后非常清晰,它发现于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中三叠世早期(约2.44亿年前)海相地层,全长47厘米,体形像水生蜥蜴,其超长的尾巴尤其特别,比它身体其他部分要长。通俗地说,长尾红河龙的长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就是让它在海水中游得更快、游得更稳。
论文共同作者、浙江自然博物院赵丽君研究馆员说,这次新发现的长尾红河龙比胡氏贵州龙的年代要早400万年,并与欧洲的肿肋龙科更为接近,因此成为中国肿肋龙科迄今最古老的化石证据。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孙自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5/9 10:45:47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世界上尾巴最长、中国最早的肿肋龙化石 首现云南距今2.44亿年 中新网北京5月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9日发布消息说,该所徐光辉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在云南红河发现一件2.44亿年前完整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通过深入分析研究,确认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尾巴最长、中国最早的肿肋龙科新属种,并将这个海生爬行动物命名为长尾红河龙。他介绍说,二叠纪末(约2.52亿年前)生物大绝灭之后,海洋生态系统在三叠纪发生重大变革,爬行动物在海洋环境中辐射演化,形成以鱼龙类、海龙类和鳍龙类等为代表的海生爬行动物支系,其中鳍龙类就包括楯齿龙类、肿肋龙类、幻龙类和蛇颈龙类。
相关内容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